close

  本報今起推出吳哥窟“一線故事·成都正風記”策劃報道,並開闢快速通道搜集群眾訴求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成都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變化。這些變化源於各級部門更積膠原蛋白極主動地走到基層,為群眾排憂解難,解決各類民生問題,而具體則表現為群眾反映的難題,正在以更快捷高效的方式得到解決。針對群眾訴求,積極尋找解決之道,真正把工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
  為了更詳細地記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發生在成都的種種變化,今日起,本報特聯合騰訊大成網推出“一線故事·成都正風記”大型票貼策劃報道。本報記者將走入鄉鎮街道、社區鄉村,搜集發生在成都老百姓身邊的“一線故事”,真實記錄在基層群眾反映的一個個問題得到解決的過程。
  與此同時,今日起,本報將正式開闢“群眾訴求快速通道”。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幫忙解決的問題,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問題該誰管,可以通過熱線電話或者微博私信、電子郵件直接告訴我們,本報記者將第一時間把你反映的問題反饋給相關情趣用品職能部門,並將全程跟蹤問題的解決過程。
  溝通搜尋行銷熱線:962211
  溝通微博:@成都日報(新浪、騰訊)
  溝通電子郵箱:cdwenming@163.com
  一線故事全記錄>>>
  地點:青羊區戰旗社區戰旗東路9號院
  當事人:9號大院1100多戶居民、戰旗東路社區書記
  拆了社區牆 讓利老百姓
  這是一個擁有7棟居民樓、1100多戶的大小區,這是一個修建於上個世紀的老居民院落,當然它也擁有所有老居民大院的“通病”。環境衛生問題可以通過努力來解決,但對於老大院,公共空間不足卻是“硬傷”。然而當有群眾反映“希望能有個休閑健身空間”時,戰旗社區卻從居民的需求出發,拆除了社區辦公樓的圍牆,讓出了300多平方米,讓這個老大院也擁有了一片休閑空間。
  記者尋訪>>>
  居民提要求
  社區“拆牆”讓利於民
  戰旗東路9號院位於城西青羊區金沙遺址旁邊。昨日下午3點過記者走進大院,在溫暖的陽光下,只見院內綠樹成蔭,道路整潔乾凈,雖然樓棟看起來有些老舊,但整個環境非常好。在居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於院內的戰旗東路社區辦公樓。這是一棟兩層小樓,樓前的空地上有花草,還有健身器材以及供居民休憩的桌椅。
  社區書記餘代秦正在樓前與居民聊天。“這裡,還有這裡,以前都屬於圍牆里的社區辦公場所。”餘代秦拉著記者圍著辦公樓繞了一圈,給記者比划著。他告訴記者,社區辦公樓是2001年修建的,以前曾建有一圈圍牆和一道大門,牆內有一片空地為社區辦公、活動場所。圍牆外就是小區狹窄的通道,只能容一輛小汽車通過。在大院環境整治過程中,院內綠化、環境都得到了很大改觀。就在這時,有居民找到社區反映,希望能夠多一處能夠供大家休閑健身的場地。
  居民反映的問題當時曾一度難倒了社區。“這是老院子,公共空間本來就不夠,我們到哪裡去‘變’個場所出來呢?”餘代秦說,居民提出的要求社區幾次開會討論,最後他作出決定:拆了圍牆,把原本用於社區辦公活動的場所讓出來!
  事件背後>>>
  拆了圍牆
  社區與居民關係更融洽
  當社區把這一決定公佈後,大院內的居民拍手叫好。隨後由社區出資,拆除了圍牆,騰換出來的300多平方米空地上,修建了綠化帶和休閑桌椅,還安放了健身器材。
  對於拆圍牆當天的情景,大院一棟三單元三樓12號的居民劉玉潔至今記憶猶新。“太熱鬧了,許多人都自願去幫忙。”劉玉潔用“想不到”來形容居民們的感受。“當時只是給社區反映問題,沒想到社區會立即採取行動,把辦公場所讓出來。”劉玉潔說,現在大家有事沒事都愛到社區去走走,看有啥能幫忙的。
  而對於餘代秦來說,拆了圍牆不僅僅辦了件大伙兒叫好的實事,更重要的是,此事過後整個9號大院的居民和社區之間的關係更融洽了,“為群眾辦事,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這事提高了社區在居民中的信任度,現在居民更信任社區了,主動來參加社區活動的人也更多了。”本報記者 蒲蘭 攝影 謝明剛  (原標題:搜集尋訪一線故事 真實記錄成都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w98zwr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